最大的溫水效應,,就是對于溫水效應的認識本身。
作者:煙花三悅
來源:三悅有言
圖片來自免費圖庫
溫水效應,,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「溫水煮青蛙」,,源于生物學實驗,描述個體在舒適環(huán)境中因逐漸適應變化而喪失警覺,,最終無法應對危機的現象,,其本質是?漸進式環(huán)境適應導致的麻痹效應。對于「溫水煮青蛙」,,知道是一回事,,但卻往往在同樣的地方反復跌倒,要么陷入到事后諸葛的后知后覺,,要么悔之晚矣的無能為力當中,。
最大的溫水效應,就是對于溫水效應的認識本身,。
盡管對疫情過后的市場需求變化,,我們有不斷加深的認識和始終積極主動的應對,也取得了積極的成效,。但不能否認,、不能回避,形成了某種新的習以為常,,這里面有點反常識的是,并不是無視需求變化,,不是漠視風險挑戰(zhàn),,而是看到市場上的新情況新變化、新問題,、新風險之后的心態(tài)變化,,在經歷較長時間的消費下行、需求分化之后,,「認清形勢」之后的無力感,,甚至是自己都沒有意識到、察覺到的無可奈何,。
以5月份到現在的情況而言,,有好有難。好的一面,,總體上保持了平穩(wěn)有序的運行態(tài)勢,,特別是保持了必要而合理的節(jié)奏,、進度,置身于較長時間的消費分化,、需求轉弱和消費場景,、消費習慣切換,已經是最好的結果,。難的一面,,現實的目標壓力、狀態(tài)壓力,、增長壓力交織在一起,,正因為市場出了問題,所以復雜程度和解決問題的困難無疑更多且更艱巨,,解決問題需要創(chuàng)新的思維,、辦法,更長的過程,、時間,,以及更多的耐心、韌勁,。
我們所擔心的,,未必是真的成了青蛙,而是對水溫變化不夠敏感,,以及帶有青蛙感的市場應對,。
比較多見的,一種是缺乏足夠的敏感,,對外部環(huán)境,、市場形勢、需求變化的認識停留在表面,,局限于眼前,,對于需求變化帶來的深層次影響、整體性趨勢缺乏更長周期,、更大空間的認識判斷,,只看到風和雨,看不到季節(jié)變化,,難免有些不以為然,,所采取的市場應對,要么反應遲緩,,要么浮于表面,,要么急功近利,不僅帶來了治標不治本的結果,,還容易因此導致次生災害,。
另一種是已經這個樣子了,,只能這個樣子了。說破罐子破摔肯定顯得不太合適,,但一再的事倍功半之后,,不能否認有些松了勁頭,失了心氣,,對于大周期,、小氣候的應對就顯得隨波逐流、隨遇而安了一些,,態(tài)度變化或許不算明顯,,未見得精神上出現懈怠,但在具體的技術方法上自覺不自覺地做什么算什么,,做多少算多少,,做成什么樣算什么樣,不能保證一以貫之的力度和策略上的針對性,、預見性,。
再一個,為了達成目的,,可以不顧過程不計后果,。為了實現目標,那些原本心有敬畏的底線紅線就不管不顧了,,尊重市場,、遵循規(guī)律、遵守規(guī)則被選擇性地放在了一邊,。原來我們反復討論過,,不能用態(tài)度端正替代方法正確,跳起摸高也好,,競相發(fā)展也罷,,不是拍胸口、喊口號,,必須建立在扎實的工作基礎和有效的市場應對之上,如果以犧牲狀態(tài),、傷害基礎,、透支潛力為代價,那絕不是跳起摸高,,只能是自己砸自己的飯碗,。一時的壓力還還說,但時間長了,、壓力大了,,必須要警惕這種片面追求結果的正義性而導致過程的破壞性,。
透過這些現象,原因大致有幾個方面,。
一是不自覺的路徑依賴,。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穩(wěn)定增長之后,既有對于增長的習以為常,,好像理所當然就能繼續(xù)增下去,,也有對于增長方式下意識的慣性使然,過去這么辦,,現在這么辦,,將來還可以這么辦。所以,,應對外部變化從能力到技術都有不足,,遇到問題困難的時候,習慣在過去的經驗中找答案,,往往是用過去式的思維來應對現在時,、將來時的問題,說頭疼醫(yī)頭腳疼醫(yī)腳都算好聽的,,解決問題的同時制造新的問題才是麻煩,。
二是無意識地脫離實際。對市場的認識,、把握停留在行業(yè)指標,、銷售數據,遠離真實需求,,脫離市場實際,,與市場需求實際之間有明顯的時差、溫差,。在量價齊增的增量語境中或許問題不大,,但遇到了外部環(huán)境的變化,就顯得驚慌失措,、匆忙失序,,很容易陷入到刻舟求劍、緣木求魚當中,,一些動作措施甚至會制造出南轅北轍,、適得其反的結果。
三是用卷的形式躺平,??雌饋砻γβ德担f起來也頭頭是道,,但很多都是無用功,,往往滿足于做,,而不考慮怎么樣做、做成什么樣子,,比如說,,零售終端建設到今天,在需求端出問題的背景下,,有沒有發(fā)揮作用,,怎么樣發(fā)揮作用?重硬件輕軟件,、重管理輕服務,、重形式輕內容的結果,就是錦上添花有余,,雪中送炭無力,。這個時候,終端建設又該做什么,?怎么更好地服務零售客戶,、服務消費者?浪費資源投入,、加重基層負擔是一方面,,錯失解決問題的時機和空間是另外一方面。
這是近處的溫水,,如果站高一點,、看遠一點,最容易被忽略的青蛙感,,則是沉浸在自己的優(yōu)勢當中,。
諾基亞被淘汰,是諾基亞品質下降了嗎,?不,,直到最后諾基亞的產品品質、通話質量,、電量管理都是第一流的,,依然有那個經典的「砸核桃」認證。諾基亞被淘汰,,是蘋果崛起一夜之間的事情嗎,?不,iPhone 上市第一年,,諾基亞仍然保持增長,仍然保持在最高的市場份額,。諾基亞是被蘋果打敗的,,更是被自己所打敗的,,正因為功能機時代的優(yōu)勢過于巨大,塞班系統(tǒng)又瞻前顧后,、封閉孤立,,讓諾基亞敗在了自己手上。
老話講「船小好掉頭」,,大船固然有掉頭的不便,,但何嘗沒有仗著船大不想掉頭、覺得沒必要掉頭的原因,。我們見過太多時代的眼淚,,柯達的沒落,源自數碼相機的崛起,,而數碼相機的淡出,,又因為手機影像能力的提升。技術創(chuàng)新在給消費者帶來更好體驗的同時,,也不斷地把前浪拍在沙灘上,,既有的優(yōu)勢,往往會給自己造成困境,,后視鏡以外的對手,,才是真正的殺手。
一不小心,,護城河就會變成舒適圈,。
那句振聾發(fā)聵的「看不見、看不起,、看不懂,、來不及」,是典型的知易行難,。這個「看不見」最致命,,但又往往不是能力技術的看不見,而是思維視野的看不見,,倒是嘴巴上隨時掛著「狼來了」,,不僅麻痹了自己,還浪費了時間,,跟進新技術,、新需求、新趨勢是一個關鍵,,拓展新消費群體,、融入新消費場景、適應新消費習慣是另外一個關鍵。
在某種意義上,,討論這些苗頭性,、傾向性的問題,這本身就是防范「溫水效應」的題中之義,。